「小霸王」、「盧小小」在我家?! ~與青少年設立界線

撰文者 詹明芬 諮商心理師

看著孩子從需要大人牽著手走路的嬰幼兒,慢慢成長進入小學,進到國中,相信每位父母都會感到無比的欣慰,期待孩子能有所成長,有天能脫離父母的保護,獨立自主。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都面臨劇烈的變化和發展,開始會挑戰規則、自我中心、與父母疏離、情緒反覆無常,這些都是青少年們在面臨發展變化時很典型的行為表現,很多父母常需陪伴青少年孩子面對許多不同的挑戰,同時也會深感挫折。

對青少年設立界線的重要性

這些青少年的「叛逆期」,都有個共通點,就是期待能自主獨立,因此經常出現和家長的拉扯。父母擔心孩子判斷錯誤而吃虧,孩子因父母的關心而感到受限,這種「應該聽誰的?」的矛盾衝突,正是讓親子關係緊張的因素。然而,規範與界線的建立,正是協助青少年學習控制自己遵守規範,並在規範中長出自我的歷程。因此,如何讓孩子有足夠的自主空間,但又能在適宜的規範與限制中成長,是父母教育青春期孩子的一大挑戰。

 

如何與青少年設立界線

與青少年設立界線並非直接、清楚就夠了,每個設立界線的談話或情況最好能依循著以下四個原則:

  • 同理:在開口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之前,先聽聽孩子怎麼會做出規範之外的事,了解孩子過程中的想法、感受,一方面了解孩子在破壞規範過程中出了什麼差錯,或是有什麼困難,另一方面也讓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在過程中的困難,且願意和孩子一起面對解決,父母和孩子是同一國的。可以問問孩子:「發生什麼事了?」、「我知道你很想要……,但有些事情會影響到規矩,我們一起來討論看看該怎麼辦。」
  • 清楚說明規範與界線:設立界線時,要能清楚的告知那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必要時,提供合宜的替代行為,協助孩子滿足自己需求時亦能發展出符合規範的行為。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不能因為生氣就摔書包,這樣會嚇到身邊的人,也讓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幫你。如果你仍然很生氣想發洩,你可以回房間打抱枕,等發洩完了再來告訴我們發生什麼事。」
  • 告知行為結果/執行結果:孩子若選擇要違反規範或越界,將會面臨到後果,這些必須付的代價,是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與選擇負責的一個重要歷程。而父母能做的,就是清楚告知行為結果,若孩子選擇越界,請確實執行後果。
  • 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父母會期待孩子在告知規範後就能遵守,但事實上我們無法真的控制孩子的想法,即使我們能「逼」孩子做正確的事,但行為若非孩子自主選擇所做出的決定,仍無法從這經驗中成長。因此在告知規範與界線後,稍微退一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推薦書目:《為青少年立界線》道聲出版社約翰‧湯森德博士 著/蔡岱安 譯

詹明芬諮商心理師

擅長議題:親子關係、拒學、情緒困擾、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