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自己相處-淺談正念中「與感覺同在」的模式

撰文者 温在涵 諮商心理師

 台灣疫情嚴峻,連帶影響許多人的工作與日常,除了口罩與消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大家因應防疫長時間待在家中,甚至自己獨處,也成為一種新的常態。然而獨處並不容易,也未必是大家習慣的;我們人類都是群聚的動物,社交與人際關係的經營常常是我們過去的重心,突如其來的大量獨處時間,或許是會帶來不少焦慮、不安甚至更深層的情緒起伏。本文嘗試透過簡易的正念觀點,協助探討我們在面對獨處時為何會如此不適。

  在正念的觀點中,我們慣於身處一種「策略解決模式」,也就是有目的、有評估與解決方法的方式在運作生活。或許也在於認知的運作在過往生活是被強調與重視,也帶來許多實質益處的,導致我們往往只慣於用這種模式運用在所有的情境中,也就是無時無刻我們可能都在想著「解決問題」。在正念的模式中,我們是可以有其它選擇,就如同汽車可以切換排檔一樣,除了策略解決模式外,我們還可以試著與感覺「同在」。

        在獨處時,困難的地方不在於有多艱困的工作與無法解決的問題,往往在於感覺會變得特別敏銳,也對於感覺無處可逃。這也讓我們發現,過去碰到不習慣或不喜歡的感覺,我們有多自然地避開或轉移注意力,不論是透過與人互動或是專心在其它事情上,讓我們可以不用聚焦於此時此刻中發生的感覺;而在現在需要長時間獨處時,我們終於無處可逃了。而正念中也提出一個相當有助益的新模式,與感覺「同在」的模式,單純的讓各種感覺穿越我們,讓感覺在我們身體與心理流動,不做什麼解決它,更不必開它。

       我想這也是正念的許多練習中,不論是放慢吃一顆葡萄乾、好好的關注呼吸、各種冥想等,其實都是把注意力重新定錨在當下,讓我們重新回到當下的感受,不推開也不閃躲,反而更能夠讓情緒消退的原理。

        而這樣的同在方式,其實在生活中有許多派上用場的機會,我們就試舉近期常見的狀況:或許因為隔離,又或許剛好房間裡只剩自己,突然覺得手機跟電腦是最重要的陪伴,透過追不完的劇與回不完的訊息變成轉移注意力最重要的媒介,一旦不小心這些外在「訊號」停止了,又重新意識到自己的孤獨實,那種龐大的焦慮與恐慌又隨之襲來,而又再次快速把注意力投入3C產品或是食物中,這樣的模式或許是現今很多人的「獨處」模式,看似獨處又非真的獨處,看似充實但其實很寂寞。

        我們不妨試著運用上述正念的技巧,不著急解決當下的焦慮與恐慌,而是讓自己有段時間「浸泡」在這樣不太舒服的情緒裡,單純只是呼吸,並感受呼吸的感覺,也感受自己焦慮的帶來的體溫與呼吸變化,也感覺自己很想躲起來或跑開的念頭,慢慢也感覺到自己其實很害、很想逃走的焦慮,其實並沒有真的傷害自己,也感覺正在自己身處的房間其實很安全,最後也感覺到其實自己一直都在自己心裡陪伴自己;這時候再回顧一下,還會焦慮嗎?

        我想這樣的觀點在不得不學習獨處的防疫期間,是很有建設性的一個模式,回歸自己,回歸當下,感受每個感受帶來的意義,也感受自己內心的每個聲音,不用解決什麼、更不用躲開什麼,單純地和自己在一起。這段時間是辛苦的,焦慮不安是常見的,透過與自己感受同在,我們可以有新的選擇,也能有新的自己。

參考書目: 《八週正念練習:走出憂鬱與情緒風暴》/作者: 馬克.威廉斯約翰.蒂斯岱辛德.西格爾

温在涵諮商心理師

擅長議題:家庭關係探索、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物質成癮、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