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也是一種美─身為內向者的你很棒

撰文者 郭偉中 諮商心理師

下面這些狀況和你接近嗎?

  • 比起和一大群人相處,我更喜歡和一兩個人聚會,或是獨處。
  • 如果情況許可,我會避免去到一大群人的場合中。
  • 過多的談話後,我常會筋疲力盡,而且我也不喜歡情緒太誇張的談話。
  • 別人常常覺得我很安靜、有點難親近、不知道我在想什麼。

如果接近的話,那你可能偏向內向者的個性。而你並不奇怪,很多人和你有類似的個性。

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似乎比較讚揚外向的個性。如果太少說話,太常推掉人數過多的聚會,很容易招來長輩或同儕的勸說──你要多主動和別人講話阿!你要多去社交阿!怎麼才出來一下你就想回家了?

然而,內向者和外向者是一樣好,只是個性不同而已。

到底內向和外向的差別是甚麼呢?他們恢復能量的方式不一樣。

《內向心理學》一書的作者──瑪蒂.蘭妮,在書中提到:內向者從自己的「內在世界」中(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中),獲得精力;而外向者的精力來源來自「外在世界」,各種社交場合,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新奇的事物,都會讓外向者充滿能量。

對於內向者而言,和別人說話,待在人多的場合,是非常花費能量的事情,在社交結束後,內向者必須借由保持沉默、反思,或獨處來恢復耗損的能量;但外向者在社交的過程中,就已經充滿能量,他們可以再參與更多的社交。

這也是為什麼「內向者很常需要提早離開人多的聚會」,或是「在聚會上保持沉默」。因為他們的能量已經用罄,需要補充能量。

我們可能很常誤會,內向者就是比較不說話,外向者就是話很多,但不盡然如此。許多內向者在適當的時機,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能言善道。而很多外向者,雖然喜歡搶著發言,卻未必有能力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說話表達只是一種能力,經過訓練任何人都有機會能掌握這項能力,而內向者只是在說話的過程中,比較容易疲累而已。

內向與外向並非截然二分,他們像是一個光譜的兩端,大部分的人都在這個光譜中間的某個位置,有些人偏外向,有些人偏內向,也有些人一半一半。我們可以借由回顧自己過往的生活中,外向或內向時刻出現的比例,來判斷自己屬於外向還是內向。或者也可以參考《內向者的優勢》一書中,p.50~p.53,有簡易的測驗可以幫助我們評估自己個性的傾向。

內向者如何使用自己的優勢來克服社交上的困境

雖然說,內向與外向只是個性不同,無分好壞,但是內向者如果太習慣迴避社交場合,在現代社會中仍會造成不少困境。我們要結交新朋友,建立工作人脈,討論工作合作機會,自我推銷等,都仰賴於我們參與社交場合才有機會發生,一再迴避社交場合,恐怕讓我們錯失很多機會。

那該內向者怎麼辦呢?我們需要更認識內向者獨特的特質,並利用這些特質來克服社交困境。我從《內向心理學》與《內向者的優勢》兩本書中簡單整理出五個建議,分享給有內向特質的朋友們,希望大家能在社交場合中更自在。

  1. 對於內向者而言,參與社交始終都是一種「投資」,因為內向者的能量有限,不可能參與所有的社交場合。內向者需要的是,好好評估這些社交對自己的幫助是什麼,並為他們排好優先順序,當你需要休息時,你就會知道要優先拒絕那些社交。
  2. 當你有一個重要的會議,需要講非常多話,認識很多新的人時,請提前為自己儲備好能量。在前一天甚至前兩天,為自己創造獨自不被打擾的休息時間,儲備好能量去應付重要的會議吧!
  3. 有時候內向者需要比較多時間思考才能夠發言。當主管或朋友詢問你意見,而你需要花一些時間思考時,請勇敢說出:「我需要一些時間思考,晚一點回覆你」。但是,要信守承諾,時間到了就要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可以呼攏過去。
  4. 思考清楚社交的目的為何,這些社交能幫助你什麼?了解自己為何而努力。有時候是需要讓自己超出舒適區,如此才有進步的可能,但是為自己設下自我保護的底線,你可以出席一個社交場合,但未必要參與整場活動。誰說不能提早離開呢?
  5. 永遠記住在社交場合中,你有能力為自己創造空間,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適當休息是重要的,你可以去一趟洗手間,去喝個水吃點東西,去和比較熟的人講一下話,讓自己喘口氣,緩和情緒。

不論你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我們都應該要更認識自己,善用自己的優勢,每種個性都有其獨到的美,也有需要克服的難題。希望大家都能更喜歡上自己美好的個性。

更多資訊可參考

郭偉中  諮商心理師

擅長議題:多元性別、性侵害創傷、人際關係、情緒調適、身心靈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