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 賴惠敏諮商心理師
隨著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及,防疫期間的遠距上課更使得平板電腦、上網需求增加,更別提現今越來越流行的「3C保母」,使學童們都幾乎離不開網路世界。但是您知道孩子的網路使用習慣是否會為他們帶來風險?甚至個人資訊暴露的危機嗎?
何謂數位/網路性別暴力?
簡單說,就是「性別暴力行為,改為網路的方式實施」。也就是說,透過網路就能傷害到您或您的孩子。透過網路或數位方式施加他人暴力或攻擊並影響他人,包括身體、心理或性之傷害、痛苦、施加威脅等,可能的形式包含:
1.網路跟蹤:例如以GPS、AirTag或監視APP查看行蹤
2.惡意或未經同意散布與性/性別有關個人私密影像或資料
3.網路性騷擾
4.透過數位方式發表、散播性別貶抑或仇恨之言論或行為
5.性勒索
6.人肉搜索: 個人留存於網路各項資料都可能成為被跟蹤或傷害的工具。
7.基於性別偏見所為之強暴與死亡威脅
8.招募引誘
9.非法侵入
10.竊取他人資料、偽造或冒用身分
(以上內容引自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網路/數位性別暴力之定義、類型及其內涵說明,由於篇幅關係無法全面細節呈現,建議家長們至性別平等委員會下載整體內容,以更加保護自己與兒少網路使用之安全。)
網路色情的詐騙陷阱與暴力,不分性與年齡,任何人都可能會成為歹徒下手的目標。由於兒童與青少年對人、事、物的理解、危機預防和對陌生人的警覺性可能較為放鬆,就有可能因為金錢誘惑、威脅利誘而上當受騙上當。
其中最常見的手法便是透過線上遊戲,或交友軟體、臉書、IG等得知兒少個人資訊後,要求對方拍攝私密照,再透過蒐集到的個人資訊來威脅兒少就範。例如:取得私密照後,告知兒少「我知道你在哪間學校」、「我知道你在幾年幾班」、「我知道你父母是誰」,「你如果你不聽我的我就要公開你的私密照片!」
如何防範與建立正確素養?
教育部於109學年度提出「五不四要」的口訣。防治數位性暴力的「五不四要」中,「五不」包括:不違反意願、不聽從自拍、不倉促傳訊、不轉寄私照、不取笑被害。「四要」則包括要告訴師長,要截圖存證,要記得報警,要檢舉對方。
如果實在不幸發生相關事件,請記得,需要讓孩子們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勇敢把話說出來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家長們永遠是孩子們求助的靠山!同時可以尋求多元的協助管道:
1.協助影像下架-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2.提供陪伴與輔導-婦女救援基全會
3.兒少陪伴與輔導-台灣展翅協會
4.事件諮詢-數位女力聯盟
5.校園相關資源-教育部性平教育資訊網 校園輔導及通報機制
6.法律扶助-法律扶助基全會
7.心理諮商
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 1925張老師生命專線1980 生命線専線1995
協助兒少健康使用網路,使用網路的兒童安全模式也是防範之一,當然最理想又最能促進親子關係的自然是彼此都放下手機,好好對話,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參考資料: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https://gec.ey.gov.tw/Page/ED8994F4EF5AD73E/2ab74b7e-0bdb-4067-b43a-4a3cfc9e2a1e
賴惠敏 諮商心理師
擅長議題:情緒療癒、家庭與親密關係、生命教育與自殺防治、自我肯定、性別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