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自己:當我不再只是我自己時,該如何是好?

 

撰文者 陳靜儀諮商心理師  

「嗚…弟弟把我的玩具弄壞了」… 

「我也好想再當小 BABY 喔!這樣妳才會抱我」… 

「我以後不要生小孩,因為照顧小孩好累哦!」… 

「我不喜歡收衣服,我不想要做家事」… 

「我不想要當姊姊,我想要是最小的」… 

當孩子的聲音在你耳邊嚷嚷,聽見這些帶有抱怨、委屈,生氣、難過的情緒表達時,身 為父母的你/妳,當下的反應是怎麼回答?真實的OS又是什麼? 

「你平常也沒在玩,就讓弟弟玩一下會怎樣,他也不是故意的…」 

「你已經長大,我抱不動了!」 

「對啊!照顧小孩好累啊」(那你可不可以不要也讓我這麼累啊!) 

「但這個家是我們大家一起的啊!大家一起做比較快啊!」(我也不想當男傭/女僕啊!) 「真的齁」(啊你就先來報到了!我也千百個不願意啊!) 

當我們的身分,角色,同時扮演著是兒子/女兒、丈 夫/太太、爸爸/媽媽、女婿/媳婦時,或可能爺爺/奶奶, 我可能是全年無休的爸媽,我可能得是有肩膀、可以遮 風避雨撐起一片天的一家之主,我得是能上廳堂進廚房 的溫柔解語花。多重身分與角色面臨不同對象的需求、 期待與義務時,在內在無法承載更多時,有時可能免不 了懷疑,為什麼我會讓自己落得這番田地?

我不再是原來的我了,心中一部份可能因為滿足孩子的需求或讓孩子失望,帶來了喜悅及成就感,或有 生氣、難過與自責。同時,也可能因沒能擁有自我、保有自我而感到失落。 我們的文化價值與社會期待,成家後很理所當然的為家庭投入與付出,因而在工作、事 業上更拚博,也為能扮演理想的伴侶而賦予、期許自己能滿足重要他人的需求或竭盡所能的 給予。

但我們都明白,當供過於求,供不應求,都會造成市場機制(關係)的波動(失衡)。 因此,在市場需求(家人、伴侶、孩子的需求),與供給-生產力之間,也就是面對家人的期 待、願望、需要,我的生產量能,要如何取得平衡,不致壓垮我,甚至是成為譴責自我不足 的最後一根蹈草,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自保? 

首先要正視、面對自己:當身體開始出現痠痛、當與伴侶、孩子、家人的互動,已是 負擔(負荷)大於甜蜜時,我們需要認真的自言語「我怎麼了?怎麼會這邊痛?那邊痠?我的身體是不是在提醒我什麼事?他要我先停下來好好看看我是怎麼使用他,以致於他發出痛 覺訊號了」。「看到孩子,我就想逃了,我開始不耐煩了,我希望他們不要來找我,可不可以 就自己解決自己的事就好了。」,這些想要離開關係的內心戲,都是內在正用力的呼喊「我有 多久沒被好好照顧了?」、「我已經超載了!」、「我已經空洞、匱乏到,沒有能量可以再好好 餵養他們了」。因此,這些生理症狀、內在感受,都在提醒著:我需要先停下來,好好專注在 自己身上了。 

第二檢視造成負能量的來源/原因:當一個人的內在,總是承載(裝)很多他人的需求, 而未能保有,甚至是擠壓自我的空間時,那是會漸漸感到壓迫與窒息感。因此,負能量的檢 視,需要留意是否因為有個理想化的標準,以那個標準來自我批評、自我責任,還是因為外 在期許、例如社會價值、文化意識,或可能是極欲獲取重要他人認可的內在渴望,總認為做 的不夠好、不夠多。面對或承認自己的有限、不足是重要的,唯有這樣,能有機會停下來休 息,而不是讓自己也成為壓迫自己的加害者。記住,先求活著,才有機會開創新的可能! 

第三盤點可用支援(資源):在扮演多重身份/角色時,我們可能會不知不覺的壓縮, 甚至犧牲了自我,只為求能看到權威者、重要他人的認可或喜悅。例如,為了讓先生下班後 可以有多一點的休息,那我就主動多扛下一些家務。又或者,為了小孩能夠好好學習,我便 只要求他們在課業上好好努力就可。然而,這些發自體諒與善意付出的初衷,卻忽略了我們 也有電力耗盡的時候。因此,適時的喊累、喊痛、求援,說出自己的需要,也是讓你的重要 他人體現其能力,感受到被需要的感覺。因此,為了好好看照自我,在太太/先生、媽媽/爸 爸的角色,可以尋求另一半、父母的支援(資源),請其協助看照小孩,讓自己可以有半天, 甚至一天的假期,可以無壓力、無負罪感的安排一個人行程,那可能是一個人逛街、與好友 的 tea time 等,重新接觸、擁抱那個被遺忘已久的自我。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感謝自己:回首來時路,你可曾好好的欣賞、肯定自己?感謝自 己這一路的勇敢與努力,感謝自己的堅持與韌性?感謝自己的盡力?感謝這一路以來,自己 所創造出的意義與價值!當然,我們也需要感謝自己的出錯,感謝自己的迷糊,感謝自己的 不完美,因為身為一個人,難免會犯錯,難免會失敗!因此,我們也需要學著用溫柔與包容 的方式,好好的愛自己!跟內在小孩做個連結,重新擁抱自己,把自己愛回來! 

當然,在保有自我與追求認可或親密感,難免有所抵觸,可能讓我們又不小心失衡,甚 至處在一個極端現象。因此,若能將自己的狀態,與所在意的重要他人,保持雙向交流與彼 此體諒,相信便可共創雙贏的平衡! 

擅長議題:關係議題(親子、伴侶)、夢境解析、情緒困擾、性別認同、生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