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郭偉中/諮商心理師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總有做不完的事情,在等著我們──這是種瀰漫性的隱性壓力,也是這時代大家共同的處境。
面對這些做不完的事,將它們擺在一邊、晚點再做,是很多人自我保護的方式;但太常使用,甚至變成慣性行為,就可能成為「拖延症」。
♚ 拖延行為,還是拖延症
「如果你現在不去做某件事,就會有很不好的後果,但你仍然無法起身去做;這就算是拖延行為。」
有些人,拖延行為出現頻率不高,在重要的事上也不太會拖延,那對生活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有些人,則會因為時常拖延,引發嚴重的後果──像是,明天要和教授meeting,今天還無法坐在電腦前寫論文──這種對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的拖延,我們可以暫且稱作「拖延症」。
其實「拖延症」並未被收入《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也就是目前在精神醫療中,「拖延症」不是正式被歸類的疾病,即使如此,我們仍然知道嚴重的拖延行為,會為生活帶來可怕的影響。
如果我們出現較嚴重的拖延行為,該怎麼辦呢。我認為面對拖延行為,可以從兩個面向切入:「行為」與「情緒」。
♚ 行為面向:設計讓我們想做事的流程
行為的面向很好理解,拖延是一種我們難以控制的「自動化行為」──即使我們都知道不趕快去做,後果不堪設想,我們仍然無法起身,這才是拖延最可怕的地方。
在心理諮商中,擅於改變行為的治療學派,免不了提到行為學派了。人類其實很容易因為,獎勵、懲罰,或是其它行動流程的設計,而影響到我們的行為;研究這些改變行為的機制,就是行為學派的專長。
談論「生涯實踐」、「自我成長」、「改善拖延」的書籍中,多半都會記載很多改善行動的流程,都可以試試看。話說在前,每個人都很獨特,沒有一個方法適用所有人,如果某個方法沒效,就試試其它的;如果有效,那就讓它成為你的祕密武器吧!
我簡單講述兩個方式,你們可以嘗試看看:
一、切小計劃。第一個目標,請設定在五分鐘之內就可以完成;這個是非常常見的方式。我們訂定的計畫,常常太遠,以致於行動充滿挫折,受挫的心容易讓我們放棄。把目標切小,能使我們立刻感受到──原來自己是可以完成計畫的,這樣的心態能幫助我們更有信心做下去。
就像我們想要養成跑步的習慣,看起來很簡單,但五分鐘之內是無法完成跑步,那仍然算是滿大的目標,目標越大我們也越容易感受到阻力,進而增加放棄的機率。如果,我們第一個目標是,穿好球鞋,接著走出家門,試想你會去做的意願是不是大很多呢?
不要小看這個微小的目標,當我們走出家門後,要開始跑步的機率就高多了。
二、創造工作環境。人類其實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如果一個空間只有一個用途,當我們進到那個空間,就會自然而然地知道要進行某件事,就像我們進到課堂教室中,自然而然地就會知道這個空間我們要學習。
如果我們在自己的書桌上,也很常用電腦看影片,那就很難讓我們建立,坐到書桌上就要開始工作的習慣。嘗試看看,坐到書桌上時,就只能工作,如果你要休息,不論看影片、玩電動,或是其它休閒活動,你坐到其它的空間去吧。
♚ 情緒面向:困住我們的核心議題
那「情緒」又會怎麼影響我們呢?想想看,你是不是曾經有過,明明知道該去做,也都想好怎樣做會比較好,但你仍然無法離開沙發,仍然一個接著一個地滑著Youtube的影片。
常常會讓我們無法去行動的,是來自情緒的影響。情緒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帶來「自動化行為」。有時候,我們就算採取了更好的行動流程,仍然無法起身行動,這時我們就需要去找尋──引發行動的情緒,才有辦法更根本地解決問題。讓我講一個故事:
小華是碩二的研究生,他經常將學業相關的任務,推遲到最後期限前才開始處理。這種習慣,讓小華的碩士畢業岌岌可危,都已經碩二了,仍然無法坐在電腦前寫論文;即使教授要小華這週一定要交出論文雛形,否則無法準時畢業,小華仍然無法開始。
小華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心理師一開始卻不從行為方面和小華討論,反而關心小華每次面對要寫論文時,他有甚麼樣的情緒感受?隨著諮商的進行,小華開始講述自己每次拖延時,伴隨而來的感受有──焦慮、煩躁、生氣、毫無動力,當心理師從這些情緒,再往深處探索時,小華有一個很深的感觸:
每次小華要寫論文時,都覺得自己的研究很差勁。小華覺得自己根本不值得拿到碩士學位,每次寫好論文進度與教授討論,教授回應小華哪裡應該修改時,小華就更覺得自己寫得很差,當初根本是矇到了才考上研究所,自己不值得這個學位。而當小華開始拖延時,他不再寫出新的段落,就不用再去面對教授的修改,也就能暫時逃離感受到自己很差的狀態。
說到這裡小華好像明白了,自己一再地拖延,原來是不想感受到──自己的差勁;我們的拖延,背後可能隱含著很深的情緒議題。
面對情緒你可以試試看:當你拖延時,想想看自己有甚麼樣的感受、情緒?這些情緒讓你想到甚麼?過去有過類似的經驗嗎?試著把記錄下來,不用很有條理,即使文句不通順也無妨,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好;你可以過段時間再回頭檢視這些筆記,或許會從中發現一些端倪。
當然,當你靠一己之力無法改善拖延時,你可以尋求心理師的協助,心理師或許可以協助你看見一些盲點,一起找出新的可行方案;或是,深入探討拖延背後的深層議題。
拖延很多時候是有效的自我保護方式,幫助我們應付這個訊息爆炸、壓力山大的社會,適當的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拖延,完全沒有問題,只要不是會影響到我們人生的重要大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