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值得照顧受到衝擊的自己

        2021年5月中旬因為COVID-19本土案例數一週內連續破百,讓臺灣的疫情提升至三級警戒,中央發佈各項規定與應變措施,期望將傳染狀況降到最低,而突如其來的變動大規模的影響了我們日常的生活,各種緊急又重要的變化與需要處理的問題,讓人們應接不瑕,同時心情也跟著疫情的嚴峻而不安。

        面對措手不及的疫情和變動,可看見各式各樣的行為反應,有人生氣、抱怨,有人則忙著關注和照顧身邊的人,也有人想著趕快解決當下的問題和困境,例:學習研究3C產品與線上操作,還有人表現的漠不關心、事不關己;我相信人的所有行為都有保護自己的企圖,當人感受到不安、焦慮,心中的警報器會自動響起,而警報器響起時,人們便會出現保護自己的行為,期望獲得一些力量感或控制感,而這樣自我保護行為用薩提爾模式的概念來看便是自動化的求生存姿態,雖然求生存姿態可以讓我們獲得安全感與掌握感,然而求生存模式並沒有完全照顧到我們內心受到的衝擊,心情與感受是人生存在世上的守門員,當出現不安、害怕、擔心、焦慮、生氣、難過、無力、挫折、驚嚇等等心情時,並不是要協助人們讓那些心情消失,而是在提醒我們受到衝擊了,需要去關注自己受到的衝擊。薩提爾模式相信「問題不是問題,如何因應才是問題」,讓我們獲得安全感的求生存姿態必然有存在的價值,然而也可能會造成一些困擾,所以練習關心人們自我保護行為背後的心情,以及將注意力放在關心自己受到衝擊的部份,可以讓自己更加安穩和一致的進行自我保護。

 薩提爾模式認為人的互動包含三個部份:自我、他人、情境,當三者兼顧時,我們便能採取一致性的溝通,忽略三者之一都容易落入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的自動化求生存姿態中,每一種求生存姿態都有不同的行為展現,行為背後存在著心情和想法,同時也擁有我們可運用的能力。再者,求生存姿態並不是想要將人分類,人是豐富的,不會只有單一樣貌,面對不同的人事物,我們會有不同的因應方式,所以不能用「類型」去定義一個人。

        每個人都會因為面對各種人事物而出現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等求生存姿態,詳見下表:

論是哪種求生存姿態,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希望降低所受到的衝擊,並獲得安全感,維持功能的生活下去,我們無法控制疫情對自己造成的衝擊,但請相信你值得照顧受到衝擊的自己,我們可以練習運用不同求生存姿態所擁有的能力去安頓自己。

        要怎麼做呢?首先,做好簡單的事情,維持原本的基本作息,三餐好好的進食、保持起床與就寢時間、運用通訊軟體維持跟人的互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追劇、在家運動等等,完成簡單的事情,本身就會帶給我們一種安穩感和具有掌握感的感受。再來,覺察與辨識自己的行為和心情,並承認自己當下的狀態,最後才是運用自己擁有的能力。

1.當發現自己在抱怨疫情或不爽疫情帶來的變化時,可以練習將這份力量轉用來相信自己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甚至可以燃燒起心中那股不服輸的精神,去面對眼前因疫情帶來的危機感。

2.當發現自己都在關心或照顧他人因為疫情受到的影響時,可以嘗試將關注和照顧他人的能力放在自己身上,問問自己的心情和需要,並找方法滿足。

3.當發現自己一直深陷問題解決的深淵中時,可以去盤點自己已經掌握的部份或將已完成的日常任務記錄下來,這會幫助自己明確的看見自己所擁有的應變能力與對實際狀況的掌握度,同時可以降低自己被焦慮、不安感受欺騙的機率。

4.當感覺自己的想法、感受都一團混亂或是思緒跳躍時,先觀察周圍環境,並把注意力放在一個固定的物體上,讓自己找回感知環境的能力,再逐步去感受自己的心情和需要。

        不安、焦慮的感受讓人覺得難受,所以我們下意識會避開這些心情,然而這些心情同時也是幫助我們安穩活下去的重要訊息,當我們能夠學習兼顧「自我、他人、情境」三者時,就能夠為自己做出一致性的選擇,這也表示我們具有安頓自己、他人與情境的能力。COVID-19疫情衝擊了全世界,我們能夠做的是關照自己所受到的衝擊,讓自己維持安全感和掌握感去生活,面對變化與衝擊是不容易的,但相信每個人能運用自己的力量一同抗疫,讓’我們在疫情下越來越能發展安頓自己的生活方式。

林臻儀諮商心理師

擅長議題:薩提爾模式、青少年工作、深度自我探索、情緒覺察與探索、關係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