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親子關係與溝通

撰文者 陳靜儀諮商心理師

早期的親子養育方式,多數採取「獨裁式教養」,經常是對孩子的要求高,面對孩子的需求回應卻是低的。單向溝通方式,傾向給予命令卻不傾聽孩子想法。為了能掌控孩子,幾乎要孩子對自己「唯命是從」,久而久之,孩子也放棄與父母的溝通,因而親子關係愈來愈疏離,甚至是淡漠的。

而現今社會,隨著時代變遷與文化知識的增長,或許也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可能採取權威式教養、對孩子的要求高,面對孩子的需求也高度回應,或抑或以寬容放任式教養。對孩子沒有太多要求,但會高度回應孩子需求,此二種需求的共通性,皆會高度孩子需求。而無論是早期或現今的教養方式,都會面臨親子關係與溝通。

當溝通為單向式時,可能會讓彼此成為平行線,甚至是斷裂的。而當溝通為雙向時,是否就可暢行無阻,一路通行?通常會與關係經營、溝通表達方式有關,筆者在此以一例說明:王媽媽自認是個願意陪伴與傾聽孩子心聲的民主家長,有一天,她在8歲孩子的書桌上,看到一張寫著「我每天做錯事的時候,我就想要自殺,結果失敗,但總有一天我會自殺」的便條紙,當她看到孩子寫出這樣的內容時,內心震驚無比!

面臨未知恐懼或失控危機事件時,可能會亂了陣腳或無法理性思考,因而無法有效溝通或正確回應與處理。以上述例子而言,王媽媽心想:她的小孩年僅8歲,怎麼會知道自殺這件事。她的內心陷入恐懼與自責,是否疏於照顧?是否小孩曾經自殺過而未注意等。

面對要了解小孩想法與行為,如何溝通是很重要的。而溝通的要素中:

首先,需要先自我覺察,面對小孩想要自殺的想法,內在經歷哪些感覺?想法?先進行自我沉澱與思考。如:我對你做了什麼?我怎麼了?而你對我做了什麼?你怎麼了?

其次需要尊重彼此的感覺與想法,暫時先放下自己主觀想法與感受,給出內在空間,讓彼此平等交流,引導孩子說出真正的感受。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與接納

最後,以我訊息的方式進行試探、回應與歸納。而我訊息的溝通方式為:具體事件+期待+感受,亦即:

  1. 把困擾你的行為描述出來
  2. 說出你對這件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有什麼感受
  3. 把後果或是對你的影響說出來。

進一步與小孩有對話與澄清,雙方溝通討論,並以建議性的合作思考。

親子關係要和諧與順暢沒有捷徑,每個人本就為自由與獨立思想的個體,會有其價值理念與思考能力,唯有開放並雙向式的溝通並用心經營,才有機會讓關係得以維繫與延續。

資料參考來源:

  • FB【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 黃錦敦卡片作品:親職卡

陳靜儀諮商心理師

擅長議題:關係議題(親子、伴侶)、夢境解析、情緒困擾、性別認同、生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