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用愛來管,用情來教

撰文者 游子儀 諮商心理師

這幾年,在育兒圈裡有一個名字,相信家長們都不陌生—阿德勒,這是令家長心動的名,心動在於期待孩子問題的改變、親子關係修復和好、提升家庭幸福感、亦或教養的無助、用盡心思的無奈等五味雜陳的育兒情緒頓時湧上心頭。

阿德勒是教養心理學的先驅,大約30年前美國開始用阿德勒教養學推行「正向教養」系統式的家長課程,而這波「正向教養」之熱也傳到台灣。正向教養推行者簡.尼爾森經典的一句話:「要讓孩子做得好,要先讓他感覺好」。在傳統教養觀念中,我們經常認為如果要讓孩子做的更好,要先刺激他/她,這樣他/她才能更奮發圖強,如:「你看小明都可以做得到,你應該再多努力」。殊不知,家長「刺激」的好意,孩子常難感受到,反而對自我感覺更遭,如:「我就是不如小明」、「我在在爸爸眼中總是不夠好」。而同時我們心中又深深期望孩子是充滿自信、站立抬頭挺胸、不畏艱難、勇於嘗試新事物。這…似乎矛盾了! 我們矛盾的以為透過給孩子負向刺激,孩子就能變得更有自信,而事實上,我們正掉入教養文化慣有的「嚴以規正」之陷阱當中。當我們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來看「負向刺激」,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常常是:覺的自己永遠不夠好、懷疑自己的能力並對自己的能力越來越沒有自信、覺得總是不如人、覺得不被認可、失去歸屬感。在這樣的負向自我感覺之下,孩子為了保護自尊心與被認可,會傾向於避免失敗而抗拒嘗試新事物與挑戰。因此,在負向刺激之下,我們更有可能會看見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是:自信心低落、失去對生活的動力或學習新事物的熱情、自我放棄或用挑戰權威的行為來反擊與保護自己。

那麼,難道要不管不教嗎?

加拿大親職教養專家,高登.紐菲德博士(Golden Neufeld)有一句名言也許可以解開我們的矛盾紐菲德博士強調,在親子關係中「當孩子愛上你時,他才會願意聽你說話,甘願受你影響。」

或許我們可以試試看,用愛來管,用情來教。

簡單的說,「愛情」是我們最厲害的教養工具。想ㄧ想你的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你是如何讓他/她慢慢愛上你,你的表情、語氣、用語、肢體語言與鼓勵、以及他做錯事情時,你的引導方式等。當孩子清楚的接收到你愛的訊息時,他/她感受到被聽見、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被相信、被和善的關注、有歸屬感與安全感。這份愛能增加他/她心理的力量去面對生活的挑戰,這愛能讓他/她對自己更有信心與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與探索新事物、這愛能幫助他/她做出愛自己的生活決擇、這愛能讓他/她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而將這份愛傳染給他/她所接觸的世界。

天底下沒有完美的父母,而我們也都會犯錯,但在教養關係上,我們另外還有一種獨特的優勢:孩子常常能很快地原諒我們的錯,且對我們愛的攻勢是很難抗拒的,孩子柔軟的心,會因我們愛的澆灌而開啟。

相信你可以讓孩子再次愛上你,甘願受你影響。讓我們一起:用愛來管,用情來教。

也許表達愛對你來說是一種挑戰,如果你需要,歡迎和我們聯絡,讓我們陪伴你一起找到屬於你與孩子的愛語,用愛重建與孩子的關係,讓親子溝通能更順利。

游子儀 諮商心理師

擅長議題:兒童/青少年/親子溝通/自我探索/創傷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