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 林臻儀 諮商心理師/社工師
「焦慮」是很多人會有的感覺,我也不例外,當我感覺焦慮時,除了心情會有不安、煩悶、煩躁之外,身體也會有心跳加速、呼吸不順暢、胃部翻攪和噁心想吐等反應,這些心情和感官經驗都讓我覺得不太舒服,而引發焦慮的原因可能來自生活中的各個層面,例如:工作、家庭、人際互動、經濟壓力,以及自己、他人、社會對自己的期待,同時我也發現當焦慮感很高時,會直接與間接的影響生活狀態,所以要有好的生活品質,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跟焦慮和平共處。

最近,讀了一本圖文並茂的小書《焦慮的修復練習》,書中提到焦慮和大腦運作有關,大腦很關心我們是否安全,而且大腦的原始區域對於保護我們存活下來非常的執著,也就是說當大腦感受到焦慮時,會覺得這是攸關生存的緊急問題,這也是為何有些人感到強烈的焦慮時,會引起恐慌發作(心悸、呼吸短促或透不過氣、頭暈頭昏、害怕即將死亡等等症狀);然而,人在長期的演化過程可以生存下來,必然有方法可以因應焦慮,從大腦功能來看造成恐懼和焦慮的大腦區塊和神經調節系統大幅重疊,所以我們會感受到焦慮和恐懼,同時我們能透過神經調節來回應焦慮和恐懼。
當焦慮出現時,我們會想要找出原因和解決焦慮感是很自然的思考和行為,一來是因為這跟生存有關,二來是我們生活在問題解決取向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很習慣用解決問題的態度來面對自己遇到的狀況,然而我們也很清楚解決問題是需要大腦發揮理性功能,當焦慮出現時,第一個有反應的是大腦的原始區域,要如何讓大腦發揮理性功能呢?前面說到我們可以透過神經調節來回應焦慮,而神經調節是指我們要回到自己的身體感官知覺上,透過將注意力放到關注自己的身體知覺與關注當下情境來進行自我調節,在解決問題前先照顧自己身體感受到的焦慮,並聚焦在當下來取得掌握感,當我們對自己的狀態擁有掌握感,大腦的理性功能便能幫助我們思考如何因應困境。
自我調節要怎麼做呢?《焦慮的修復練習》提到三個方法,大家可以跟著做做看:
- 感受環境(Orient):慢慢的轉動頭部,觀察周遭環境。把注意力放在附近你喜歡的事物上。再做一次,轉動的速度放慢一些。用這種方式感受環境,可以激發很多安全感的反射作用。透過感受周圍的環境,確定自己此時身在何處跟何人在一起,同時透過感受當下去區辨即使你的大腦很焦慮或恐懼,當下焦慮和恐懼的情況並未發生。
- 移動(Move):雙腳牢牢踩在地上,用半蹲的姿勢更好。腿部的大肌肉出力,好好去感受雙腿的力量與能耐,多做幾次,做到你明確感受到自己被雙腳穩穩的支撐著。此方式的目的是保持與身體之間的意識連結。
- 接地(Ground):把呼氣的時間拉長,慢慢地、輕輕地呼氣。接地的關鍵不是深呼吸,重點是慢慢的呼氣。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正在進行的動作時(吸氣與慢慢的呼氣),可以暫停思考,用簡單的、重複的動作來取得掌握感。
上述的三個方法除了感覺到焦慮和恐懼時做之外,平時也可以練習,讓自我調節成為一種習慣,這樣在面對焦慮或恐懼時,身體感官會記得幫助我們去進行調節,我們也越不容易失去掌握感。
焦慮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它幫助我們做好準備,使我們不會過度自信,當大腦的求生存原始區域和理性部份可以相互合作發揮功能時,我們就有能力透過自我調節安穩自己,同時也能思考並發揮創意去因應自己的處境,所以面對焦慮,從自我調節出發。

推薦書目:《焦慮的修復練習》行路出版/遠足發行
史提夫‧海恩斯著/蘇菲‧斯坦汀繪/駱香潔譯
林臻儀 諮商心理師
擅長議題:深度自我探索、情緒覺察與探索、關係議題、青少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