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藍迪
藍天綠地 啟迪孩子的未來

向社福機構學習 親子 溝通?!

PCT童樂匯 親子 教育中心執行長楊東蓉老師

「0.25秒!接收他人的情緒反應只需0.25秒;但 親子 之間的情緒反應, 親子 雙方都得花上一輩子的時間在自我覺察與刻意練習!」PCT童樂匯親子教育中心執行長楊東蓉老師說。

  父母是天職 , 沒有辦法請假或是離職 , 每一個孩子出生也都沒有帶著專屬的操作說明書來到父母的身邊 ,  親子 溝通是彼此了解的過程 , 但由於 親子 之間的權力關係不對等 , 往往造成子女單向塑型 , 親子溝通的發動者來自父母 , 卻也正是父母是 親子 溝通障礙主因 ! 楊東蓉老師建議 , 親子教育其實是爸爸媽媽的自我教育 , 要教導孩子前 , 必先進修自己 , 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 , 才能學以致用去教育孩子 。 

  媽寶已是教育災難大片的主角 , 現在繼續延燒成為職場災難的長壽劇 ! 大家一直責怪媽寶 , 其實媽寶只是現象的冰山一角 , 真正病因出自於媽寶的爸爸媽媽們 , 我們簡稱為寶媽(寶爸) 。 寶媽亂像很多 , 根本問題在於自我覺察力低 , 總是自以為是 、 沒有彈性甚至趨近於僵化 , 認為都是別人的錯 , 常常沒有活在對的時空當中 , 最糟糕的是因為自我覺察力低阻礙學習成長 , 行為反應都透露著不相信孩子能夠獨立自主的訊息 。 寶媽養成因素很多 , 像是從小沒有被呵護 , 所以當媽媽後想要多加呵護自己的子女 , 反應出自我的補償心態 ; 或寶媽也是這樣被呵護長大而來的 , 寶媽有著自己想當好媽媽的思路 , 不希望孩子吃苦吃虧 , 卻造就了許多媽寶 , 媽寶長大又變成人家的寶媽 , 世代相互學習反射甚至演化 , 與其說媽寶是學校與職場的災難 , 不如說寶媽是社會亂象的根源 。 

  楊老師說 :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送來的禮物 , 每一個孩子都是多元且獨特的 , 因此養育孩子根本沒有SOP , 也無須SOP!」簡言之 , 養育孩子其實是花時間認識自己的過程 , 藉著親子之間的正向與負向互動 , 更加認識自己是誰 , 孩子是從父母親的回應中認識自己 , 爸爸媽媽又何嘗不是透過孩子的反應認識原本沒有察覺的自我呢 ! 教養孩子應該是先教育自己 , 例如校園霸凌事件 , 若家中孩子在學校遇到霸凌問題 , 不管是加害的屠夫 , 還是受害的黑羊 , 又或者是圍觀的白羊 , 爸媽必須思考 , 希望孩子在這事件中學習到甚麼課題 ? 溺愛的爸媽心疼孩子在學校受到委屈 , 情緒激動容易建議以牙回牙的策略 , 但仔細想想 : 反擊真的是最好的教育嗎 ? 在事件中你希望給孩子看到甚麼榜樣 ? 反思自己的情緒是出於愛 , 還是處在不能接受的溺愛情緒之下呢 ? 每一次孩子成長所遇到的事件 , 都是讓孩子自我學習成長的新能量 , 這能量將累積成為他們未來解決事情的能力 , 處理他們未來生命中所遇到各種困境 , 並學習為自己的現況負起責任 , 若父母自己在成長時都沒有學會承擔的課題 , 又如何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做到呢 ? 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自己的過程不因子女成年而結束 , 那是每一個爸媽與子女一輩子的功課 。 

  爸媽又該如何先教育自己呢 ? 每一個人都從每一次的事件當中 , 學習面對與解決生命中的難題 , 並透過失敗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 但在這過程當中 , 最先阻饒我們的總是情緒問題 ! 當我們重新看著孩子在學習成長中受到情緒阻饒而不耐煩時 , 檢閱自我過去又何嘗不是呢 ? 爸媽自己當然也會生氣 、 也會有許多負向情緒 , 當孩子表現或反應不符合預期時 , 我們得先處理自己的生氣與挫折 , 花時間陪自己釐清情緒的問題 , 不能在情緒爆發的節骨眼上 , 隨口說出自己事後都會後悔的話 , 因為我們自己都曾經經歷過 , 因為父母親的一句話就造成心理永遠的傷疤 , 也許直到現在 , 我們都還需要很努力才能在創傷中重新認識自己 , 所以當然在這盛怒的關鍵時刻 , 爸媽們不能再次讓悲劇重演或是無限迴圈複製世世代代的悲劇 ; 依照過去經驗 , 關照自己的內在 , 情緒很重要的指標 , 當有負向情緒得停下來問問自己 , 這麼在意與生氣 , 是否與自己過去不開心的成長經驗有關 , 每次親子衝突其實都是認識自己的最好方法 。 

  現在我們有機會翻轉當年的不幸事件或感受 , 我們現在透過孩子的事件 , 學習如何同理孩子的情緒 、 陪伴孩子的情緒 , 解讀他人行為表像下的核心問題 , 並勇敢面對自己過去不夠完美的成長歷程 , 畢竟沒有一個人有著完美的成長過程 , 每個人都是從正向以及負向經驗當中學習 , 若爸媽怕孩子受苦急著幫忙孩子掃除路障 , 孩子就失去學習的機會 , 我們可以親身示範如何接招危機 , 給自己一點耐心與時間爬梳情緒問題 , 並展示化解危機的思維與智慧 , 但在這過程中別忘了培育孩子 , 並全然相信孩子 , 從孩子的反應中更加認識自己 , 例如若孩子產生爸媽所不喜歡的行為時 , 像是偷竊 、 說謊等行為 , 我們得先問自己 , 我們到底在意些什麼 ? 他的負面行為表象是我們在意的嗎 ? 還是我們更應該在意孩子這些負向行為背後的癥結呢 ? 

  現代很多新手爸媽怕孩子哭鬧總是用手機當保母來哄孩子 , 其實我們得去思考 : 為何沒有了手機我們就沒有能力去處理好孩子的哭鬧情緒呢 ? 我們該反問自己 , 當我們在哭鬧的時候如何被教育 ? 我們先去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 並用同理心去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 , 認識情緒 、 合理建構彼此舒適的方式去抒發情緒 , 這就是情緒教育 , 看似簡單卻得不斷反覆操作練習 , 去面對自己的生氣 , 並自我釐清到底自己為何生氣 、 氣誰又在氣什麼事情 ? 甚麼事情是我們在意的 ? 當我們便宜行事貪圖一時之便 , 日後將為親子關係與溝通帶來多少傷害呢 ? 很多家庭實施手機管制 , 但自己卻做不到,只限制孩子 , 父母沒有身教或是展現自己的自制力 , 又如何教導孩子呢 ? 

  楊老師以自己的教育為例 , 說道 : 「我的父母教導我不能遲到 , 且對遲到的零容忍度甚至到僵化的地步 , 雖然我對於這教條家規適應得很好 , 成長時沒有衝突感 , 直到女兒成長時期才發現這條無彈性的家規不適合我的女兒 , 我生了一個慢郎中女孩 , 我得一方面接納她的慢 , 並懂得先讓自己去欣賞她的慢 , 之後才有辦法協調彼此找到最好的 親子 教育方法 , 親自示範給孩子看 , 讓孩子看見不遲到的好處 , 並讓她知道她有能力改變 , 並將會喜歡調整後 , 更自在的自己 。 當我內省後 , 我就不會再用我父母沒有彈性的方式教育我女兒 , 並從我這開始停止這樣受挫的循環 , 我發現因為遲到沒有彈性 , 我小時候其實很害怕 , 用薩提爾的方式溝通雖然慢 、 雖然違反自己的個性 , 但比起每天因遲到這事情跟孩子起衝突 、 或用父母的威權逼迫她表面順從 , 都更有助於親子關係 , 以及孩子長大後的獨立思考判斷 ,  親子 教育得先改變自己 , 再試圖給予孩子正確的規範 , 當然也不能完全放縱 , 因為那不是愛是溺愛 , 反而更害了孩子 , 若一次不能到位 , 我們得化成N個小步驟 , 一點一滴示範給他 , 如何在她成長過程以事件當中 , 一次又一次喜歡著調整中以及調整後的自己 。 」

  千萬別當失格失職的爸媽 , 爸媽不能請假沒有離職 , 卻也因此造成許多孩子送往社福機構 , 這些機構裡的孩子多數是帶著巨大的創傷來到機構的 , 自我察覺低於標準的爸媽 , 給予孩子許多巨大傷害 , 每一個社福機構不僅得幫這些父母完成教育的使命 , 更要花巨大的心思與專業 , 幫助孩子重新認識自己 。 

  社福機構與一般家庭最大的不同是 , 社福機構有許多專業人士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 藍迪兒童之家長期致力打造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讓老師不斷地在職進修 , 透過職場學習與訓練 , 比起爸媽更容易放下自己的成見去學習新的事物 , 老師們透過自我成長更加認識孩子 , 了解情緒底下有那些受傷 , 在接收與發動訊息的0.25秒之間 , 機會教育讓孩子認識他的情緒與表達 ; 楊老師觀察 , 藍迪以家為概念 , 盡力給孩子更多的支持與資源 , 除了基本保護之外 , 還能適性發展 , 像是培育多肉 、 學習藝術 , 不斷創新與連結資源協助創傷的孩子 , 最難能可貴的是生命教育 , 沒有過多的言教與管教 , 讓每一個生命體驗與自己的連結 , 尤其李主任親自示範如何帶老師口中最難搞的孩子 , 身教是藍迪最無法取代的優勢 。 還有專業心理師陪伴孩子 , 體驗生命中的不完美 , 去接納他的過去 , 雖然對於過去無法改變 , 但可以改變過去的記憶對孩子的影響 , 藍迪主管很創新也願賦權Empower , 一起規劃這個家 , 共同面對成長中的難關 , 翻轉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 不只是聽命於老師 。 

  做個自我覺察度高的父母 ,  親子 教育其實就沒啥問題了 , 問題在於自我覺察力低的父母 , 很容易擺爛其責任 , 讓社福機構以及整體社會幫忙承擔 , 呼籲自我覺察力低父母的親友團 , 其實每一位孩子都是一群人養大的 , 大家族裡總是有堂哥或表妹 , 大家都盡力去陪伴這些孩子 , 營造的氛圍充滿著愛,充滿相信 , 並專注改變孩子的負向行為 。 孩子不等於問題 , 孩子有問題顯示其行為有著困難 , 我們應該找方法去陪伴去協助她面對困境 , 我們應該將表象問題視為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 , 更重要的是察覺冰山下沒有釋放的許多重要訊息 , 例如表象行為偷竊 、 說謊 , 我們都把這些問題當作癌細胞 , 拼命用標靶藥物對峙 , 其實一點都沒有效果 , 我們應關注為何他需要用說謊來處理他現在所面對的問題 , 同時愛她的負面情向 , 我們可以不同意他的行為 , 但我們也許可以看到她的動機很可能是為了保護同學而說謊 , 去欣賞她行為底下的善念 , 再給予他不說謊的教導 , 先滿足他所需要的安全感 , 父母也不是每天都得滿足孩子的需求 , 能做到三成就很了不起了 , 但不要忘記修復衝突 。 

   親子 教育是否依然困擾著你呢 ? 我們雖然不是社福機構的老師有著不斷在職進修的急迫性 , 也不是面對一家6~8位心理承受巨大創傷的孩子 , 但面對家中1~2位孩子 , 我們可曾造成他們心裡傷痕而不自知呢 ? 透過教育孩子反省思考自己 , 讓已經打死結的心結慢慢鬆綁 , 做一個自我覺察與自我學習意識高的父母 , 別將這些責任轉給社福機構承擔 , 才能讓自己與子女繼續幫助社福機構修復創傷中的孩子 , 世上沒有問題兒童 , 只有問題父母 ! 

親子